上一期我们说过,米仓资本对智能硬件领域非常有兴趣,也提到了6个米仓资本会重点关注的智能硬件创业方向。那么,在智能硬件领域,米仓资本不看好哪些?在持续关注智能硬件多年之后,我认为,一个智能硬件创业者可能会陷入以下9大误区里。
1、伪需求。
有些创业者,很少站在用户的角度考量痛点和伪痛点得区别,最终的结果是,自己认为的痛点用户不在乎。
比如,现在有人推出智能插排。问题在于,人们需要智能插排吗?实际上,即便很多人买智能插排,恐怕也是因为便宜,而非智能本身。没有人在意插排是否智能,除非另辟蹊径或者是大企业的布局需要,这样的创业项目很难获得关注。
2、炒概念。
我看到有些号称智能硬件的创业项目,在使用中仍然需要全程人工干预,没有预判和基于数据的分析。这样的智能从何而来?
智能硬件不等于硬件加上APP,应该是人机深度交互,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控制和自动记录。
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谷歌收购的Nest本身非常简洁、美好而且可以自学习,它会很快适应每个家庭的个性化需求。现在很多中国的智能硬件创业者距离这一点都很远。
3、旧思维引导硬件创新。
硬件创新和软件创新完全不同。软件开发中,大多数时候是功能导向,而且开发过程中也会强调小步试错、快速迭代。
但在智能硬件领域,创始人和设计师组合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甚至创始人如果没有设计感觉,也建议尽快放弃这一领域。正如乔布斯所说,设计不仅是外观,而且还包括对硬件、软件和功能融合、简化的理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对产品制造充满热情、而且能够有全新思维,想着改变每个人生活中体验的智能硬件——首先是改变生活的美好产品,然后还有智能的功能。
4、抄袭模仿。
抄袭模仿以及微创新都是对智能硬件行业最大的伤害。由于大家都陷入同质化竞争,最后依靠抄袭模仿的结果就是只能杀价格。
即便不考虑抄袭模仿对行业发展的伤害。一家依靠抄袭模仿诞生的智能硬件企业,也很难建立自己的护城河,当第二家、第三家跟上以后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5、To VC模式。
现在,有一种误区,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生怕错过某些“风口”,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一窝蜂的涌入到某个热门产品中。O2O是如此,互联网金融如此,智能硬件也是如此。
To VC模式可能适用于某些互联网领域,但对于智能硬件这个行当,完全不适用。智能硬件是一个非常重的模式,而且非常容易验证模式的可行性。为了拿投资而蜂拥到某个领域,也很难挺到第二轮融资。
6、有硬件无智能。
智能硬件本身,智能并不是仅仅是“联网”。
硬件能联网不是目的,智能的核心是通过硬件获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所有的数据,以及通过这些数据还原用户行为并作出预测。这些数据才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看到很多智能硬件只是在炒概念,如果不能收集到用户数据;或者缺乏核心算法,无法还原用户数据;或者根本没有规划产品路线图,没有整体解决方案……这样的创业项目是非常糟糕的。
7、言必颠覆。
颠覆一个行业不是某个企业完成的。如果没有安卓和众多安卓厂商集体跟随造反,苹果是不可能自己颠覆手机行业,将世界带入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如果苹果都做不到,我们几乎可以断言,任何一个言必颠覆的创业者都是口出妄言。而自不量力的创业者,往往也对具体情势缺乏清醒的认识。
以互联网为例,融资1亿美金可能对创业者非常巨大的融资了。但中国任何一个农村信用社都可能有几百亿的规模。对于任何一个非互联网行业,颠覆都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真正的“颠覆”,也一定是与过去行业合作才能做得到的。iPhone如果没有得到传统产业——硬件制造、AT&T在内的通信商等多方面的支持,就根本不能问世。这一点,看看苹果电视的难产就会很清楚。
真正想颠覆市场,先要韬光养晦,以对传统产业的融合和补充切入市场。只有传统市场的支持,才能帮助创业者实现颠覆。
8、贪大求全。
很多投资人都会看一个创业项目的市场体量、频次、模式、需求等等多方因素,导致很多创业者把自己的梦想放在脑后,先满足投资人的梦想。
这没有必要。在我看来,只要你能够在任何一个很小的切面做出爆款产品,然后该切面具有向上的规模延展性,就是很好的智能硬件项目。
例如,你开发了一个智能厨房秤或者智能菜板(面板),可以让每个家庭在上面称菜称面或者播放菜谱。看起来这是非常小的领域,但是切口很好,能够黏住用户,同时我们也可以想象你能够向上延伸到整个厨房甚至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比直接构建一个智能厨房要容易得多。
9、频次太低。
一个智能除草机每周一次的使用频率,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数据;智能的椅子和马桶都可能都比它好。当然,如果你能够整合已有硬件,把低频变成高频也是可行的。
就比如我在上期专栏提到过的,据说iOS 9将植入智能家居功能,如果你把iPhone耳机的防尘塞变成了智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对汽车、房门以及家里各种工具或家电进行控制,那么这个低频应用就会变成高频,而且会更具有价值。
上一篇:阿里数娱:重塑中国客厅娱乐的未来
X 关闭
X 关闭